当前位置:名医首页 > 博客列表 > 文章

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2/2/21 12:21:01  |  发布人:雷平冲 

伴Ph染色体,即t(9,22)(q34;q11)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极高危组,常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免疫分型诊断以CD10的前B细胞型为主,部分协同表达髓系抗原,CD34+患者占一半以上。Ph+ALL发生率随年龄增加显著高,在≤15岁、15~40岁、40~60岁以及≥60岁各年龄阶段发生率为2%~5%、18%、46%和35%。具有发病年龄偏高(大于10岁)和初诊时白细胞计数高,幼稚细胞数高,血小板计数较低,FAB-L2型,肝脾大和常有CNS-L等临床特征。虽然标准诱导缓解化疗方案也可以取得完全缓解(CR),但由于疾病的早期耐药,获得的缓解期,生存期短。中位生存时间为8~16个月,无病生存率(DFS)不超过10%。

CR1期行allo-HSCT,Ph+ALL中30%~65%的病人可以获得长期生存,但据IBMTR统计的数据仍有34%的复发率,而在CR2/CR3期或者作为挽救治疗进行allo-HSCT,2年的DFS分别为17%和5%。

甲磺酸伊马替尼(Gleevec,格列卫)选择性结合bcr/abl的酪氨酸激酶区,降解其活性导致细胞凋亡,在慢性粒细胞病白血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伊马替尼在作为Ph+ALL标准治疗的一部分能够提高完全缓解率和缓解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伊马替尼联合化疗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初诊Ph+ALL

Thomas等首先报告了伊马替尼联合HyperCVAD治疗Ph+ALL。方案最初使用伊马替尼400mg/d联合HyperCVAD8个周期,再以伊马替尼与VP方案维持12个月,在第6、13个月以伊马替尼和HyperCVAD强化巩固1次,有可能的话在CR1期进行allo-HSCT。在入组20例患者后,伊马替尼剂量增加到600mg/d,在第1周期与化疗同步使用14天,第2周期起每日均服用,维持时间延长至24个月,说明研究者把伊马替尼在Ph+ALL治疗中的地位在升高。43例在疾病活动期(37例初治,6例化疗1疗程耐药),15例行allo-HSCT,39例获CR(91%),33例可评估分子生物学缓解情况患者中,未接受allo-HSCT者完全分子缓解率58%,中位随访3年(1-60月),7例复发,3年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优于单纯使用HyperCVAD治疗(分别为83% νs 24%,55% νs 14%,p<0.001),值得注意的是此组患者中做与不做allo-HSCT者的3年生存率相似(60%νs 56%,p=0.8)。

日本成人白血病研究组(JALSG)进行了伊马替尼联合高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治疗Ph+ALL的前瞻性研究,共入组80例新诊断Ph+ALL,伊马替尼600mg/d,于诱导化疗的第8-63天给予;巩固阶段伊马替尼600mg/d与高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交替使用。77例获完全缓解(96.2%),71.3%BCR/ABL融合基因的PCR检测阴性。

欧洲成人ALL研究组(GRAAPH)2003研究中,45例新诊断的Ph+ALL以伊马替尼为起始治疗,对激素或化疗敏感的预后良好组联合使用HAM方案巩固(米托蒽醌+中剂量阿糖胞苷),对激素或化疗耐药的预后不良组则在诱导早期加入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伊马替尼持续用至allo-HSCT,22例患者在CR1进行了allo-HSCT,CR率为96%,而BCR/ABL融合基因实时PCR定量阴性者为29%,随访18个月,估计累及复发率、DFS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0%、51%和65%,均较未使用伊马替尼的LALA-94好。

德国的多中心ALL研究(GMALL)比较了伊马替尼与化疗同时应用与交替应用的疗效区别,共有92例新诊断的Ph+ALL入组。化疗同步使用伊马替尼组CR率和BCR/ABL的PCR阴性率分别为95%和52%,而交替组则为19%。这说明伊马替尼与化疗同时使用能提高抗白血病作用。

意大利恶性血液病研究组(GIMEMA)的LAL0201/A研究 [6] 单独使用伊马替尼800mg/d,作为已获得CR患者巩固治疗,中位随访24个月,入组的36例患者中16例仍处于CR1,其中12例未行allo-HSCT,说明伊马替尼作为Ph+ALL的巩固治疗亦有很好疗效。

伊马替尼治疗难治/复发性成人Ph+ALL

难治/复发性成人Ph+ALL治疗难度大,始终没有好的办法。目前临床研究显示,伊马替尼对难治/复发性成人Ph+ALL有效率较高且耐受性良好。

Ottmann等使用伊马替尼单药治疗难治/复发性成人Ph+ALL,29%获得完全血液学或骨髓缓解,中位持续缓解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2个月和4.9个月。

Wassmann等使用伊马替尼600mg/d治疗46例难治/复发性成人Ph+ALL,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然后进行allo-HSCT。73%患者在4周内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9%为PR,18%耐药。22例患者接受了allo-HSCT,10例处于完全血液学缓解或骨髓缓解,12例仍为复发/难治状态,中位随访5.2月,32%的患者复发,另32%在中位随访9.4个月时仍持续缓解。CR状态下行allo-HSCT者1年DFS51%,而难治/复发状态移植者在7个月的DFS仅为8%。

伊马替尼在allo-HSCT中的应用

对于Ph+ALL,目前allo-HSCT仍是惟一可以治愈的方法。移植前的缓解与否及缓解质量极大地影响着allo-HSCT治疗Ph+ALL的效果,决定着患者的移植相关死亡和移植后的DFS。伊马替尼在Ph+ALL患者中的应用使得更多的患者获得缓解和进一步allo-HSCT的机会。

Lee等报告29例Ph+ALL在接受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后进行allo-HSCT的结果,患者在移植前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历史对照组(3.5% νs 42.3%, p=0.002),使得更多(25/29,86.2%)有机会在在持续CR期间接受allo-HSCT,移植后中位随访25个月,估计3年的复发率、非复发死亡率、DFS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8%、18.7%、78.1%和78.1%,而历史对照组的3年DFS和总生存率分别为:38.7%、38.7%,差异显著。本研究说明,伊马替尼治疗后序贯使用allo-HSCT可以延长患者DFS,而且不会加重毒性。

allo-HSCT后使用伊马替尼治疗微量残留病(MRD)可以显著减少复发。Wassmann等报告了伊马替尼治疗MRD的Ⅱ期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在allo-HSCT后Ph+ALL患者任何一次MRD阳性时使用伊马替尼治疗。29例Ph+ALL患者入组,伊马替尼起始剂量400mg/d,中位治疗1.4个月后,52%的患者获得BCR/ABL定量PCR和巢式PCR均转阴,这些患者基本持续缓解,而伊马替尼治疗6~8周后MRD不能转阴者则基本复发。研究还发现,供体淋巴细胞输注亦不能预防复发。

Lee等随后研究52例新诊断的Ph+ALL伊马替尼治疗后序贯进行allo-HSCT前MRD对移植结果的影响。4周伊马替尼治疗后,11例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21.2%),BCR-ABL转录水平下降3个对数级有36例(69.2%),48例患者在CR1进行了allo-HSCT,4年的无病生存率和DFS为:21.2%和69.8%。伊马替尼治疗4周后BCR-ABL转录水平下降达3个对数级以上是复发率(12.1% vs 45.1%, P =0.011)和DFS(82.1% vs 41.7%, P =0.009)最有力的预后因素。

伊马替尼治疗老年性Ph+ALL

在成人ALL患者中,随着年龄增大Ph+ALL比例增高,而老年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差、耐药率高,导致化疗相关死亡率高、CR率低、缓解持续时间短,因此老年Ph+ALL预后很差。伊马替尼在老年患者中有效率高,且安全性佳。

在GIMEMA 研究中30例老年Ph+ALL(中位年龄69岁,61-83岁)接受伊马替尼800mg/d联合强的松治疗[12],可评估的29例患者全部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p190+和p210+的BCR/ABL转录水平对数值下降的中位数达2.9和2.0,而且患者诱导期间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绝大多数患者无须住院,中位生存期达20个月。

Ottmann等前瞻性多中心随机评估了伊马替尼单药治疗老年Ph+ALL的效果,共55例入组(中位年龄68岁),伊马替尼400mg/d服用4周与化疗对照,伊马替尼组CR率为96.3%,显著高于化疗组的50%(p=0.0001);化疗组9例耐药,2例于诱导阶段死亡,而伊马替尼组无1例失败;化疗组的严重不良事件亦高于伊马替尼组(90% νs 39%, p=0.005);但是估计两组间总生存率无差异。对于老年Ph+ALL,伊马替尼可以获得更高的CR率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但是对于生存率的改善还待探索。

伊马替尼治疗Ph+ALL的不足

目前还没有关于伊马替尼治疗Ph+ALL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结果出来,多是非随机治疗或采用历史对照,而且伊马替尼给予时机目前尚未明确,我们只是知道在诱导阶段给予伊马替尼很重要,在化疗之前就该应用,在allo-HSCT后伊马替尼维持多久亦不清楚。

另外,虽然在诱导和巩固阶段联合使用伊马替尼治疗Ph+ALL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仍很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而且伊马替尼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只有血清浓度的1%~2%,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在采用任何以伊马替尼为基础的治疗时,必须仍将预防CNS-L作为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另一个遗憾是,虽然伊马替尼的治疗获得了高CR率,但未能最终转化为高生存率,即现有的方案还是不能提高患者生存率。Pfeifer等研究发现,在Ph+ALL治疗前患者即存在BCR-ABL激酶结构域的突变,虽然这群克隆很微小,不能用常规的DNA直接测序法所发现,也不影响CR率,但是次克隆可以成为日后复发的根源。当然,在Ph+ALL中伊马替尼缺乏持续的有效性,不仅仅是由于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所致,Ph+ALL与CML不同,还涉及到了Src激酶活化。达沙替尼做为Scr家族和bcr-abl激酶双重抑制剂,在Ph+ALL治疗中可能更具优势。

已有帐号: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名医网!   还没有帐号? 免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