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宇名医个人空间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感染科

当前位置:名医首页 > 博客列表 > 文章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更需“护心”

发表时间:2012/7/29 0:24:56  |  发布人:孙长宇 

    乙型肝炎在我国是高感染率的严重传染病之一,约有6亿人曾感染过HBV,人群中携带HBsAg阳性率约7.18%。每年因肝硬化、肝癌而死亡的人数超过30万。由于对乙型肝炎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使许多病人患病后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又可能是导致肝功能异常、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

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况

  心理障碍:乙型肝炎病毒不仅可引起急性和慢性肝炎,而且是形成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原因,由于传染性强、传播面广、缺乏特效治疗方法、昂贵的药费以及社会上对乙肝存在着许多误解,使患者面临巨大压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从而加速病情恶化。同时,患病后肝细胞受损,肝脏对激素的灭活能力降低,雌激素水平升高,作用于神经系统也会导致患者失眠、情绪障碍、焦虑不安等。有研究显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问题随着其病程的延长而加重。

  情绪障碍:慢性乙型肝炎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患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承受着无特效治疗的现实与阳转阴希望难以实现的目标反差,高额的医疗费也给患者生活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从而出现诸如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等情绪障碍。

  社交障碍:乙型肝炎是传染性疾病,有隔离的要求,普通人群对乙型肝炎存在理论上的误解和对患者的排斥,患者治疗需要花费大量的医疗费用,因此很多患者感到人际关系紧张。具体问题表现为多数患者感到自卑、敏感、孤独、敌意和不公平。随着病程的延长、病情的加重,患者的敌对态度和猜疑更严重。

  心理状况对预后的影响:乙肝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会影响内分泌和机体的神经免疫调节功能,削弱机体的防御作用,妨碍疾病的康复。有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病情的预后,心理障碍的患者病情好转率低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且肝癌、肝硬化的发病率亦高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

  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疏导

  语言交流:疏导慢性肝炎患者情绪障碍需要医护人员高质量的服务,日常就医中医护人员的言行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在交流中,帮助患者分析病情,以专业知识与通俗语言相融的艺术,向患者传递专业知识和社会信息,给予积极的暗示。通过对患者各方面情况的分析,作出一些有依据的建议十分重要,绝不能为一时满足患者脆弱的心理需要,造成患者的过高奢望。一旦不能实现,患者的精神就会受到打击。

  提倡高尚的情爱观:已婚夫妇应以患者身体健康为前提,肝硬化患者应克制性生活,家属对患者应重视精神上的安慰,传递对患者的深情,尽自己最大努力给患者最大的帮助。

  情感支持:肝炎患者由于疾病关系,平时一般与人接触较常人少,故孤独感较明显,但患者对生理、社会及精神的需要与健康人是同等的,医护人员应竭力予以补偿,并动员家庭力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创造一个富有感情色彩、理解和同情的气氛,以减轻焦虑,保持心情愉快。

  健康教育:患者和家属一般缺乏有关的保健知识,应帮助患者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如食具的消毒、家庭乙肝疫苗注射、定期来院复查等,通过知识、态度、信念的改变来改善患者及家庭成员的行为,目的是帮助患者担负起自我保护的责任。

  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以及应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帮助肝病患者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肝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总之,心理因素可诱发甚至加重病情的发展。由于患者本身的个性特点,对疾病常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且长期存在,使机体的免疫机能减退,加重病情。鉴于慢性乙肝病人以上心理障碍的存在,在临床上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及护理。因此,在乙型肝炎综合防治中,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心理干预,加强宣传教育,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已有帐号: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名医网!   还没有帐号? 免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