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医网 > 病种列表 > 营养不良 > 病种介绍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介绍

     广义的营养不良应包括营养不足或缺乏以及营养过剩两方面,现只对前者进行论述。营养不良常继发于一些医学和外科的原因,如慢性腹泻、短肠综合征和吸收不良性疾病。营养不良的非医学原因是贫穷食物短缺。缺乏营养知识,家长忽视科学喂养方法。在发达国家营养不良的病人通常可以通过治疗原发病、提供适当的膳食,对家长进行教育和仔细的随访而治疗。但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营养不良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营养不良、社会习惯、环境和急、慢性感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影响。
  小儿营养不良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喂养不当
  长期摄食不足,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辅食;人工喂养者,食物的质和量未能满足需要,如乳类稀释过度,或单纯用淀粉类食品喂哺;突然断奶,婴儿不能适应新的食品等。
饮食习惯不良
  饮食不定时、偏食、反刍习惯或神经呕吐等。
疾病因素
  疾病影响食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增加机体的消耗。易引起营养不良的常见疾病有:迁延性婴儿腹泻、慢性肠炎或痢疾、各种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寄生虫病、结核病、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或贲门松弛等)和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均可致喂养困难:某些遗传性代谢障碍和免疫缺陷病也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早产和双胎易引起营养不良,宫内感染,孕母疾病或营养低下,胎盘和脐带结构与功能异常均可导致胎儿营养不足和宫内生长阻滞,为婴儿营养不良的先决条件。
  重度营养不良大多由于多种因素所致。
  轻度营养不良的病理改变仅为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萎缩,机体其
    营养不良,它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尚不明显。重度营养不良则常有肠壁变薄、粘膜皱襞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脏脂肪浸润,淋巴和胸腺显著萎缩,各脏器均见缩小,从面产生一系列理生理改变。
  由于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常致低血糖症。体内脂肪大量消耗,使血清胆固醇下降。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形成负氮平衡。细胞外液常呈低渗状态,血钾,血钙偏低,常并有锌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活性减低,影响各种营养素消化吸收。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搏细弱。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发育迟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营养素的缺少或过多及其代谢障碍造成的机体营养失调。主要表现为营养缺乏或营养过剩。营养不良是世界范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超过其他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营养不良的发生关系极为密切,克服营养不良现象,需要全社会努力。
  营养缺乏是由于营养代谢的负平衡 ,机体内缺少一种或一种以上营养素,首先表现为体内组织营养素含量减少或浓度下降,继而发生化学变化和功能改变,最后导致营养缺乏病。大致分为2类:①原发性营养缺乏病。由膳食中的营养素不足造成。②继发性营养缺乏病。原因较多,包括:机体对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障碍;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机体排泄营养素增多;体内营养素分解加剧等。其中以营养素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为引起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机体处于生长发育、妊娠、授乳和疾病状态时,对营养素的需求增加,若营养素的摄取不足,更易造成营养不良。
  比较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主要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单纯性甲状腺肿、钙缺乏症、锌缺乏症、干眼病、佝偻病、脚气病、维生素B缺乏症、癞皮病、巨幼细胞性贫血等,其中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单纯性甲状腺肿和干眼病,被称为世界4大营养缺乏病。
  营养不良
  克服营养缺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如发展农业生产,开发新的食物资源和发展食品工业,加强文化卫生教育,发展卫生保健事业,增强全民的身体素质等等。其中加强营养科学的研究、教育和实际工作,大力普及营养知识,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等,是预防和纠正营养缺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营养过剩是机体摄取的营养素超过了本身的需要,多余部分在体内蓄积并引起病理状态。当前,营养过剩造成的疾病主要包括:摄入的热能超过机体需要形成的肥胖症;摄取过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引起的高脂蛋白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另外,由于土壤、水和农作物中硒元素含量过高引起的硒中毒症;水中氟元素过高造成的氟中毒症等,一般认为虽然也是由于营养素摄入过多引起,但不被列入营养过剩范畴。其中肥胖症、高脂蛋白血症及其引起的继发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更为严重。
  克服营养过剩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普及营养学知识,宣传平衡合理营养的重要意义,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过多的营养素,保持营养素摄入和消耗的平衡状态,特别要加强对中、老年人和儿童等特定人群的针对性宣传教育。

已有帐号: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名医网!   还没有帐号? 免费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