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名医网 > 病种列表 > 肠瘘 > 病种介绍
肠瘘介绍

肠瘘(fistula of intestine)是指肠管之间、肠管与其他脏器或者体外出现病理性通道,造成肠内容物流出肠腔,引起感染、体液丢失、营养不良和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肠瘘可分为内瘘(internal fistula)和外瘘(external fistula)两类。

基本概述

疾病名称:肠瘘  肠瘘其他名称:

疾病编码:ICD-9:569.810 ICD-10:K63.203

所属部位:腹部,

所属科室:普通外科,肛肠外科

疾病分类: 肛肠疾病

肠壁上有异常穿孔,致肠内容物由此漏出体表者称为肠外瘘。引起肠外瘘的原因包括非创伤性和创伤性。

1.1 非创伤性:

1.11 急性或慢性炎症和特异性感染,先有弥漫性或局限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的过程,脓肿自行穿破或手术切开后,开始表现为肠外瘘。

1.12 各种疾病引起的肠绞窄和急性穿孔。

1.13 肿瘤侵蚀腹壁溃破。

1.2 创伤性:

1.21 人造瘘为治疗目的而故意造成者。

1.22 手术:因肠壁的缝合不妥,致在缝合处先有肠内容物漏出成为腹内脓肿,以后再自行穿出腹壁或经手术引流而形成肠外瘘;因误伤肠套或其血运;继腹腔脓肿的引流以后,因引流管位置不当或其它异物的刺激而形成者;手术方式不妥或错误亦可造成肠外瘘。

1.23 腹部的穿透性损伤、火器伤、刺伤、刀刃伤。

1.24 放射损伤。

症状

腹壁有一个或多个瘘口,有肠液、胆汁、气体或食物排出,是肠外瘘的主要临床表现。手术后肠外瘘可于手术35天后出现症状,先有腹痛、腹胀及体温升高,继而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征象或腹内脓肿。术后1周左右,脓肿向切口或引流口穿破,创口内即可见脓液、消化液和气体排出。较小的肠外瘘可仅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感染性窦道,于窦道口间歇性地有肠内容物或气体排出。严重的肠外瘘可直接在创面观察到破裂的肠管和外翻的肠黏膜,即唇状瘘;或虽不能直接见到肠管,但有大量肠内容物流出,称管状瘘。由于瘘口流出液对组织的消化和腐蚀,再加上感染的存在,可引起瘘口部位皮肤糜烂或出血。 

肠外瘘发生后,由于大量消化液的丢失,病人可出现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代谢失衡。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分解代谢加强,可出现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严重且病程长者,由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及大量含氮物质从瘘口丢失,病人体重可明显下降、皮下脂肪消失或骨骼肌萎缩。

在肠外瘘发展期,可出现肠袢间脓肿、膈下脓肿或瘘口周围脓肿,由于这些感染常较隐蔽,且其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加、腹部胀痛等常被原发病或手术的创伤等所掩盖,因此,很难在早期作出诊断及有效的引流。

已有帐号: 手机版  您好,欢迎来到名医网!   还没有帐号? 免费注册